专利专题

2ODD蛋白、基因、载体、细胞、组合物及其应用

引用
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领域,公开了一种2ODD蛋白、基因、载体、细胞、组合物及应用、提高作物除草剂抗性的方法,具体地,公开了一种2ODD蛋白、一种编码2ODD蛋白的基因、一种重组载体、一种转基因细胞、一种组合物以及它们在提高作物除草剂抗性中的应用,还公开了提高作物除草剂抗性的方法。本发明提供的2ODD蛋白及其编码基因能够用于提高作物对HPPD抑制剂的抗性。

发明专利

CN202310502130.4

2023-05-06

CN117004583A

2023-11-07

C12N9/02(2006.01)

华中师范大学

杨光富;林红艳;董进;叶宝琴

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

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

陈静

湖北;42

1.一种Fe(Ⅱ)/α-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蛋白,其特征在于,具有选自以下至少一种的氨基酸序列: (1)如SEQ ID NO: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141位点和205位点中的至少一个位点发生突变后衍生的第一氨基酸序列; (2)所述第一氨基酸序列经过取代、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的由第一氨基酸序列衍生的蛋白质,或者,在第一氨基酸序列的氨基末端和/或羧基末端连接有标签的氨基酸序列所示的蛋白质; (3)如SEQ ID NO: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选自140位点、204位点、298位点和335位点中的至少3个位点发生突变后衍生的第二氨基酸序列; (4)所述第二氨基酸序列经过取代、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的由第二氨基酸序列衍生的蛋白质,或者,在第二氨基酸序列的氨基末端和/或羧基末端连接有标签的氨基酸序列所示的蛋白质; (5)如SEQ ID NO: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选自206位点、301位点和339位点中的至少一个位点发生突变后衍生的第三氨基酸序列; (6)所述第三氨基酸序列经过取代、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的由第三氨基酸序列衍生的蛋白质,或者,在第三氨基酸序列的氨基末端和/或羧基末端连接有标签的氨基酸序列所示的蛋白质; (7)如SEQ ID NO: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选自142位点、207位点和301位点中的至少一个位点发生突变后衍生的第四氨基酸序列; (8)所述第四氨基酸序列经过取代、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的由第四氨基酸序列衍生的蛋白质,或者,在第四氨基酸序列的氨基末端和/或羧基末端连接有标签的氨基酸序列所示的蛋白质; (9)如SEQ ID NO: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选自285位点和322位点中的至少一个位点发生突变后衍生的第五氨基酸序列; (10)所述第五氨基酸序列经过取代、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的由第五氨基酸序列衍生的蛋白质,或者,在第五氨基酸序列的氨基末端和/或羧基末端连接有标签的氨基酸序列所示的蛋白质; (11)如SEQ ID NO: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选自142位点、207位点、301位点和338位点中的至少一个位点发生突变后衍生的第六氨基酸序列; (12)所述第六氨基酸序列经过取代、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的由第六氨基酸序列衍生的蛋白质,或者,在第六氨基酸序列的氨基末端和/或羧基末端连接有标签的氨基酸序列所示的蛋白质; (13)如SEQ ID NO:7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选自140位点、205位点和336位点中的至少2个位点发生突变后衍生的第七氨基酸序列; (14)所述第七氨基酸序列经过取代、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的由第七氨基酸序列衍生的蛋白质,或者,在第七氨基酸序列的氨基末端和/或羧基末端连接有标签的氨基酸序列所示的蛋白质; (15)如SEQ ID NO:8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选自140位点、205位点和336位点中的至少2个位点发生突变后衍生的第八氨基酸序列; (16)所述第八氨基酸序列经过取代、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的由第八氨基酸序列衍生的蛋白质,或者,在第八氨基酸序列的氨基末端和/或羧基末端连接有标签的氨基酸序列所示的蛋白质。 2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Fe(Ⅱ)/α-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蛋白,其中,所述第一氨基酸序列为选自以下至少一种的氨基酸序列: (1a)如SEQ ID NO: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141位点的组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(1b)如SEQ ID NO: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141位点的组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且205位点的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优选地,所述第一氨基酸序列为H141F、H141F/F205L所示的氨基酸序列; 优选地,所述第二氨基酸序列为以下的氨基酸序列: (2a)如SEQ ID NO: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140位点的苯丙氨酸突变为组氨酸、204位点的亮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、298位点的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且335位点的异亮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(2b)如SEQ ID NO: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204位点的亮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、298位点的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且335位点的异亮氨酸突变为丙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(2c)如SEQ ID NO: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204位点的亮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、298位点的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且335位点的异亮氨酸突变为色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优选地,所述第二氨基酸序列为F140H/L204F/F298L/I335F、L204F/F298L/I335A、L204F/F298L/I335W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的至少一种;优选地,所述第三氨基酸序列为以下的氨基酸序列: (3a)如SEQ ID NO: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206位点的苏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(3b)如SEQ ID NO: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206位点的苏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且301位点的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(3c)如SEQ ID NO: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206位点的苏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、301位点的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且339位点的酪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优选地,所述第三氨基酸序列为T206F、T206F/F301L、T206F/F301L/Y339F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的至少一种; 优选地,所述第四氨基酸序列为以下的氨基酸序列: (4a)如SEQ ID NO: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142位点的酪氨酸突变为组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(4b)如SEQ ID NO: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142位点的酪氨酸突变为组氨酸且207位点的异亮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(4c)如SEQ ID NO: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142位点的酪氨酸突变为组氨酸、207位点的异亮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且301位点的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优选地,所述第四氨基酸序列为Y142H、Y142H/I207F、Y142H/I207F/F301L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的至少一种; 优选地,所述第五氨基酸序列为以下的氨基酸序列: (5a)如SEQ ID NO: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285位点的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(5b)如SEQ ID NO: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285位点的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且322位点的组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优选地,所述第五氨基酸序列为F285L、F285L/H322F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的至少一种; 优选地,所述第六氨基酸序列为以下的氨基酸序列: (6a)如SEQ ID NO: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142位点的谷氨酰胺突变为组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(6b)如SEQ ID NO: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142位点的谷氨酰胺突变为组氨酸且207位点的异亮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(6c)如SEQ ID NO: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142位点的谷氨酰胺突变为组氨酸、207位点的异亮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且301位点的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(6d)如SEQ ID NO: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142位点的谷氨酰胺突变为组氨酸、207位点的异亮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、301位点的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且338位点的精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(6e)如SEQ ID NO: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142位点的谷氨酰胺突变为组氨酸且338位点的精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优选地,所述第六氨基酸序列为Q142H、Q142H/I207F、Q142H/I207F/F301L、Q142H/I207F/F301L/R338F、Q142H/R338F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的至少一种; 优选地,所述第七氨基酸序列为以下的氨基酸序列: (7a)如SEQ ID NO:7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140位点的谷氨酰胺突变为组氨酸且205位点的酪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(7b)如SEQ ID NO:7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140位点的谷氨酰胺突变为组氨酸、205位点的酪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且336位点的赖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优选地,所述第七氨基酸序列为Q140H/Y205F、Q140H/Y205F/K336F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的至少一种; 优选地,所述第八氨基酸序列为以下的氨基酸序列: (8a)如SEQ ID NO:8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140位点的谷氨酰胺突变为组氨酸且205位点的酪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(8b)如SEQ ID NO:8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140位点的谷氨酰胺突变为组氨酸、205位点的酪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且336位点的赖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衍生的氨基酸序列; 优选地,所述第八氨基酸序列为Q140H/Y205F、Q140H/Y205F/K336F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的至少一种。 3.一种编码Fe(Ⅱ)/α-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蛋白的基因,其特征在于,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能够编码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Fe(Ⅱ)/α-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; 优选地,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选自以下至少一种的核苷酸序列: (1)如SEQ ID NO:1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; (2)与SEQ ID NO:11具有至少90%同一性,优选至少91%同一性、至少92%同一性、至少93%同一性、至少94%同一性、至少95%同一性、至少96%同一性、至少97%同一性、至少98%同一性、或至少99%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; (3)如SEQ ID NO:2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; (4)与SEQ ID NO:21具有至少90%同一性,优选至少91%同一性、至少92%同一性、至少93%同一性、至少94%同一性、至少95%同一性、至少96%同一性、至少97%同一性、至少98%同一性、或至少99%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; (5)如SEQ ID NO:3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; (6)与SEQ ID NO:31具有至少90%同一性,优选至少91%同一性、至少92%同一性、至少93%同一性、至少94%同一性、至少95%同一性、至少96%同一性、至少97%同一性、至少98%同一性、或至少99%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; (7)如SEQ ID NO:4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; (8)与SEQ ID NO:41具有至少90%同一性,优选至少91%同一性、至少92%同一性、至少93%同一性、至少94%同一性、至少95%同一性、至少96%同一性、至少97%同一性、至少98%同一性、或至少99%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; (9)如SEQ ID NO:5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; (10)与SEQ ID NO:51具有至少90%同一性,优选至少91%同一性、至少92%同一性、至少93%同一性、至少94%同一性、至少95%同一性、至少96%同一性、至少97%同一性、至少98%同一性、或至少99%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; (11)如SEQ ID NO:6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; (12)与SEQ ID NO:61具有至少90%同一性,优选至少91%同一性、至少92%同一性、至少93%同一性、至少94%同一性、至少95%同一性、至少96%同一性、至少97%同一性、至少98%同一性、或至少99%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; (13)如SEQ ID NO:7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; (14)与SEQ ID NO:71具有至少90%同一性,优选至少91%同一性、至少92%同一性、至少93%同一性、至少94%同一性、至少95%同一性、至少96%同一性、至少97%同一性、至少98%同一性、或至少99%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; (15)如SEQ ID NO:8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; (16)与SEQ ID NO:81具有至少90%同一性,优选至少91%同一性、至少92%同一性、至少93%同一性、至少94%同一性、至少95%同一性、至少96%同一性、至少97%同一性、至少98%同一性、或至少99%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。 4.一种重组载体,其特征在于,该重组载体含有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因。 5.一种转基因细胞,其特征在于,该转基因细胞含有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因; 优选地,所述转基因细胞为原核细胞。 6.一种组合物,其特征在于,该组合物含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Fe(Ⅱ)/α-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蛋白。 7.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Fe(Ⅱ)/α-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蛋白、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因、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组载体、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基因细胞中的至少一种在提高作物除草剂抗性中的应用; 优选地,所述除草剂为HPPD抑制剂; 优选地,所述除草剂为三酮类化合物、吡唑类化合物、异噁唑类化合物、二酮腈类化合物和杂环酰胺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; 更优选地,所述除草剂为硝磺草酮、环磺酮、呋喃磺草酮、双环磺草酮原药、喹草酮、甲基喹草酮、Y18024、Y16550和苯吡唑草酮中的至少一种。 8.一种提高作物除草剂抗性的方法,其特征在于,该方法包括:将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组载体转入目标植物中,使得目标植物表达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Fe(Ⅱ)/α-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蛋白,以获得对除草剂的抗性。 9.一种提高作物除草剂抗性的方法,其特征在于,该方法包括:通过杂交、转育或回交,将含有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组载体的突变作物中的重组载体转入目标植物中,使得目标植物表达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Fe(Ⅱ)/α-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蛋白,以获得对除草剂的抗性。 10.一种提高作物除草剂抗性的方法,其特征在于,该方法包括:通过CRISPR/Cas基因编辑方法对目标植物的HIS1/HSL基因进行改造,使得目标植物表达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Fe(Ⅱ)/α-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蛋白,以获得对除草剂的抗性。
相关文献
评论
法律状态详情>>
相关作者
相关机构